大多數的超低位直腸癌患者
因為追求腫瘤根治效果
不得不在“保命”or“保肛”中二選一
可是,沒有肛門的痛誰能懂?
超低位直腸癌的肛門真的非切不可嗎?
重點
一起來看看
近來,溫州市人民醫院普外科胡逸人主任醫師團隊順利完成了多例超低位直腸癌(距離肛緣5cm以內)的微創保肛手術,其中最低位腫瘤距離肛門口僅3cm。
據胡逸人介紹,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肺癌和胃癌。大腸癌約60-70%在直腸,直腸癌半數在低位。通常,為了保住性命、追求腫瘤的根治效果,外科醫生會推薦采用非保肛手術 (Miles術或稱APR) ,就是把肛門“挖”掉,在病人肚子上開一個“人工肛門口”,糞便直接從這個口子進入到糞袋里。這種手術雖然延長了患者生存時間,但因肛門切除、永久性結腸造口(人工肛門),造成生活質量差,是該疾病面臨的一項國際難題。溫州市人民醫院普外科胡逸人主任醫師團隊攻堅克難,憑著嫻熟的腹腔鏡微創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儀器,在低位直腸癌的診治和手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目前多個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病情恢復順利,且控便能力良好。
成功案例
葉老先生便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之一。葉先生今年83歲,平素身體健康,時常有做農活,因“反復腹脹伴腹痛3個月”被查出直腸癌,腫塊堵塞了直腸引起腸梗阻,導致進食后腹脹、腹痛甚至嘔吐。在當地醫院就診,發現腫塊距離肛門口僅3cm,被告知低位直腸癌需要切除肛門、同時行永久性結腸造口(人工肛門)才能根治。然而肛門永久性切除是葉先生及家屬難以接受的,因此拒絕了手術輾轉求醫以尋找更好的治療方式。
后經多方打聽,慕名來溫州市人民醫院普外科胡逸人主任醫師門診就診,胡逸人醫師充分評估了患者情況,做了腹部增強CT、盆腔磁共振、腸鏡等明確腫瘤周圍侵犯情況,發現葉老先生的腫瘤雖然大,好在是內生性生長,并未侵犯直腸周圍組織、直腸括約肌。胡逸人醫師認為:如此低位的直腸癌,行保肛手術難度高、風險很大,但患者及家屬保肛意愿強烈,這給手術團隊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如果保肛手術成功,將大大減少手術創傷,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減輕家屬的護理負擔。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在各方面的積極配合下,團隊順利完成了保肛微創手術。術后葉老先生恢復得非常順利,第3天便可以下床活動,第5天進食流質,1周后拔除引流管,排便控制能力也恢復良好,從每天5-6次減少到每天1-2次,10天后順利康復出院了。患者非常滿意,家屬對醫療團隊的高超醫術和病房的護理能力贊不絕口。
術前CT檢查:
直腸壁增厚、腫瘤堵塞腸管
術前腸鏡:
直腸見環周息肉樣增生,距離肛門口約3cm
溫州市人民醫院手術室配備先進微創外科技術設施
普外科胡逸人主任說,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不僅是一個疾病的根治,更重要的是守護患者的一份尊嚴。近年來,新輔助治療的開展讓中晚期的腫瘤有機會縮小甚至得以根治,腹腔鏡、3D腹腔鏡乃至機器人手術系統的應用,都使得低位保肛成為現實。這項技術的順利開展與我們對直腸癌超低位保肛手術的重視、學術推廣和患者的認可、配合密不可分。隨著對直腸的生理解剖認識的加深、術前評估的完善,腫瘤據肛緣的距離已經不是決定能否保肛的唯一因素。在實施這類手術時,更重要的是與患者充分的溝通,讓患者也參與醫療決策、取得充分的配合與理解,關注患者的需求,從而幫助患者實現提高生活質量的目標。